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一直被人们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“传奇”。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
个开发区,比深圳晚了10年;开发时,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,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;它基
础差,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,却是农田遍布。但今天,它已成为“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
影”和“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”,成为“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”。
赵启正,曾任上海浦东新区任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、上海市副市长、上海市委常委、组
织部长、国务院新闻办主任。作为浦东的代建设者,他向记者讲述了浦东的前世今生及浦东
开发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。
【浦东的过去】忘不了的烂泥渡路
记者:能谈谈过去的浦东是什么样子吗?
赵启正:没开发前的浦东是上海的落后城区,几乎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建筑,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
有条路叫烂泥渡路,每逢暴风雨就“水漫金山”,家里家外积水积到膝盖。许多油罐啊,危险品
仓库啊都放在浦东了。
在浦东开发最初时我们想留点好的建筑,难极了,挑来挑去留了两个做纪念,一个是浦东当时的
建筑,5层的救火观察楼,还有就是民国初年的一处陈氏旧居。
浦东新区成立之时,东方明珠刚开始打地基,能看到的一个较高的楼就是黄浦江边的港务局
大楼。你出去看一圈回来,鞋底下沾的全是土。
请外宾吃饭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饭店,当时我们就只能在临时的办公室毗邻的小绍兴白斩鸡店请
他们吃饭,那是一家小饭馆,后来旁边新开了家半岛饭店,才有了个算是像样的接待外宾吃饭的
地方。
当时浦东新区筹委会是在原来的黄浦区文化馆办公,没有食堂,我们就借对面东方医院的食堂吃
饭。办公地方不够了,就在文化馆上加盖了一层。
对了,当初浦东那条水漫金山的烂泥渡路就是现在的银城路,现在路的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,一
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,路的南段是美丽的滨江园,路东是巍然屹立的楼群和世纪大道,路西是滨
江大道滨江花园,这儿已成了美不胜收的所在,和当初的“水漫金山”有了天壤之别。
【为何是浦东】需要它去代表中国
记者:浦东的开发比深圳、珠海、厦门这些改革开放的批经济特区晚了10年,为什么选择在
1990年开发浦东?
赵启正:中国改革开放并没有外国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。上海的GDP曾经占到中国总GDP的1/6,如
果一开始就在上海开发区或新区,一旦失败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。
到了上世纪90年代,深圳的特区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,也为其他后继的特区和新区的开发提供了
宝贵的经验。因此邓小平同志选择在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。
记者:为什么要开发浦东?
赵启正:开发浦东可以说是个时代的选择。
上世纪80年代,世界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趋势,中国要在世界经济舞台占一席之地,需要有几
个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去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。
我们有个开发浦东的口号:“开发浦东,振兴上海,服务全国,面向世界”。虽然听起来只是句
口号,但它是有道理的。把上海建设成面向国际的经济城市,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,党的十四大
提出:“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,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,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、金融、
贸易中心之一,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。”
记者:为什么要选择浦东?而不是全国其他地方,或者上海其他地方?
赵启正:上海很早就在全世界声名远扬,曾经是远东大都会,面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最发
达的国家和地区。当代它处于“亚太经济走廊”的中点,是亚太海空航线的要冲,又是中国
的经济城市。事实上,也选择了其他地方,在浦东之前有五个特区,最近又有天津滨海新区。
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在他的《日本列岛改造论》里有这么句话我记得很清楚,他说东京的
城市布局是比较落后的,但是改造一个旧东京要比建造一个新东京要多花9倍的钱,可惜,在东京
没有像浦东那样的一块地方。